昨日拜讀了吳勁毅先生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的一篇文章:自行車道與官僚維新,除了對公共建設中複雜的政治變因感觸良多之外,文章中提到德國自行車道的現況,喚起一個月餘前在德國北境奮力著踩踏單車的情景,當時由LUBECK往南HAMBURG的路途中,由於對當地單車路線的不熟悉,誤打誤撞的騎上黃色75號公路,起初路邊有別於汽車分道的自行車專用道,但是遠離市區不久,就看到了自行車到終止於此的標誌.詢問之下總是得到找不到自行車道就繼續騎下去的答案,在不到4米寬的鄉間小路上,不要說小客車會車都需要一點技術,一台滿在行囊的自行車檔在路上,守法的日耳曼性格充分顯現在我後面長長一排的路隊中,他們不按喇吧,不隨便超車更沒有發出故意踩著離合器猛加油的噪音,就這樣默默的跟在後面,反而讓我這個路隊長趕快讓道.其實德國人自己也覺得自行車道的設計過於複雜,標示不清等困擾,不過人家是有了"實體"自行車道所以才有得嫌的.
而最近去幫朋友辦理英文版畢業證書及成績單的機會下,又一次機會體驗到板橋新版區縣民大道上的自行車道,雖然設計上與行人共道的狀況,基於路人最大的原則下,還是必須左閃右躲順暢度非常低,在這次國外旅途中行人與自行車道的情形並不是常態,而且自行車有專用的號誌燈,如果是沒有專用號誌燈的路口,單車也是參考汽車號誌燈為優先,基本上行人是擁有絕對地位的路權,新版特區的路很大,但是自行車道的規劃上未免小氣,或許等到那一天單車通勤族也該來個自行車癱瘓台北市交通的遊行,催生一個被正視的自行車路權辦法,因為在台灣期待官僚維新是非常消極的想法呀!
9 年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